上林苑中的 36 苑、12 宫、35 观分别叫什么?
没有找到列举全的资料。望不吝赐教。
花发上林的含义?
“上林”是“上林苑”,古代皇家花园。“花开上林”就是“上林苑的花开了的时候”。且是应制诗题,写的是上林苑的春色。《花发上林》窦常(唐代)上苑晓沈沈,花枝乱缀阴。
色浮双阙近,春入九门深。
向暖风初扇,馀寒雪尚侵。
艳回秦女目,愁处越人心。
绕绕时萦蝶,关关乍引禽。
宁知幽谷羽,一举欲依林。
上林苑中的 36 苑、12 宫、35 观分别叫什么?
谢邀
从业至今一直从事现代住宅景观为主,对古典园林没有研究。
收到邀请后查阅了一些资料,整理如下。理解有误还请指正。
这里说的上林苑是秦汉时期皇家宫苑,并非当代某些楼盘的雅号。
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汉书》云:“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汉宫殿疏》云:‘方三百四十里。。《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千秋冬射猎取之。”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异。——《三辅黄图》卷四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宫廷园林,经历朝代更迭岁月变迁,早已不复存在。要了解上林苑只能从文献资料里查找。关于所谓的36苑、12宫、35观大致有了一些答案。
先说出处,关于这些数字的记载,见《关中记》,《长安志》引用记载如下:
关中记曰,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由此可见,35观很有可能是误写,实际是25观。那么究竟是哪25观呢?《三辅黄图》和《长安志》记载各有不同。
二十五观
《三辅黄图》记载:
上林苑有昆明观,武帝置。又有茧观、平乐观、远望观、燕升观、观象观、便门观、白鹿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樛木观、椒唐观、鱼鸟观、元华观、走马观、柘观、上兰观、郎池观、当路观,皆在上林苑。《长安志》记载:
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樛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圈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郎池观、华光现。以上十二宫二十二观(注:实数二十一),在上林苑中。《三辅黄图》记载了22观,《长安志》记载了21观。其中有一些观名称不同。我将两者作了一下比较:
陈直先生注:《汉书·天文忘上》:“河平元年十二月壬申,太皇太后避时昆明东观。”昆明观即豫章观。陈直先生又注:“博望”疑即本文之“远望”。“阳德”疑即“阴德”,“众鹿”疑印“白鹿”,“华光”疑即“元华”。
——《三辅黄图校证》陈直
比较两者记载,观数刚好25个。
昆明观(豫章观)茧观平乐观远望观(博望观)燕升观观象观便门观白鹿观(众鹿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阳德观)鼎郊观樛木观椒唐观鱼鸟观元华观(华光观)走马观柘观上兰观郎池观当路观益乐观则阳观虎圈观昆池观十二宫
上图大误
找完二十五观,再来比较十二宫。《长安志》记载如下:
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尸阳宫、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台宫、蒲陶宫……以上十二宫(注:实数十宫)二十二观,在上林苑中。这段话是《长安志》中上林苑的综述,上文也出现过。列出了十宫二十一观的名称。(非说十二宫二十二观)。那么剩下两宫又是什么呢?还得去《三辅黄图》中找寻:
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至后汉安帝时,交趾郡守唐羌极陈其弊,遂罢其贡。扶荔宫是以荔枝得名的,是汉武帝时期破南越后建立,用以引种南方荔枝等奇花异木的宫殿。根据《三辅黄图》记载,扶荔宫正是在上林苑中。
剩下一个宫却是大名鼎鼎了。《三辅黄图》记载:
朝宫,“始皇帝三十五年,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曰:吾闻周文于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什么?你没有听说过朝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乃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因此阿房为朝宫先作之前殿。所以这朝宫实际上就是大名鼎鼎的阿房宫。
如此一来,十二宫也凑齐了:
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尸阳宫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台宫蒲陶宫扶荔宫朝宫三十六苑
说到36苑,实际上是有疑义的。百度百科上林苑_百度百科上这样描述:
据《关中记》载,上林苑中有36苑、12宫、35观。36苑中有供游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为太子设置招宾客的思贤苑、博望苑等。这里提到的四个苑在《三辅黄图》上确实有记载(宜春苑实际为宜春下苑)。但是,这样一来上林苑和这些苑之间便成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思贤苑、博望苑这些都成了上林苑中的一部分。同样是苑,为什么会有从属之分呢?
根据何清谷先生《三辅黄图校注》的注释:
《说文解字》释苑:“所以养禽兽也”。秦汉时期的苑主要有两类,皇室御苑和牧师苑,两者性质不同。皇室御苑一般集中设在京畿地区,主要豢养珍禽异兽,是帝王的游乐场所。牧师苑则一般设在适宜畜牧的边郡,以养马为主,兼养牛羊,是官营牧场。而在《三辅黄图》中,恰有三十六苑的记载:
三十六苑,《汉仪》注:“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宦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养鸟兽者通名为苑,故渭之牧马处为苑。何清谷先生认为“将三十六牧师苑列入三辅苑囿之中殊觉不类”。因为《三辅黄图》中记载的其他诸苑,如思贤苑、博望苑等,都是属于皇室御苑,而上林苑也是其中之一。
《三辅黄图》记载的三十六苑分布在西北边郡,应该不在上林苑中。而我认为思贤苑等苑囿也不当属上林苑中。《关中记》所说的三十六苑,应该是指上林苑中豢养各类珍禽异兽的地方三十六处。譬如前文观象观、虎圈观,是豢养大象、老虎的地方,自然也会存在动物活动的庭苑。那么这些庭苑未必会有名称,因此关于上林苑中究竟哪三十六苑便没有史书记载了。
参考资料:1.《三辅黄图校正》陈直陕西人民出版社
2.《三辅黄图校注》何清谷三秦出版社
3.《长安志》(宋)宋敏求纂修
可否从多种角度解析秦汉时期上林苑的不同?
考古发现:
战国秦上林苑遗址的初步勘探成果较早见于西安市文物局文物处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相关人员撰写的《秦阿房宫遗址考古调查报告》一文,此次勘探发现了上林苑一号建筑基址、二号建筑基址、三号建筑基址、四号建筑基址、五号建筑基址、六号建筑基址、七号建筑基址、八号建筑基址、九号建筑基址、十号建筑基址、十一号建筑基址、十二号建筑基址、十三号建筑基址、前殿基址及殿前广场、5处大面积的黄沙湖相沉积区等重要遗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相关人员撰写的《西安市上林苑遗址一号、二号建筑发掘简报》一文首次公布了上林苑一号建筑基址及二号建筑基址的地层堆积、遗迹现象、出土遗物等资料,并推断二者均为战国时期秦国上林苑的建筑,除此之外,还在一号建筑遗址北部园林区发现了一处被认定为流水景观遗存的曲尺形石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相关人员撰写的《西安市上林苑遗址三号建筑及五号建筑排水管道遗迹的发掘》一文首次公布了上林苑三号建筑基址及五号建筑排水管道遗迹的的地层堆积、遗迹现象、出土遗物等资料,并初步判断三号建筑基址的性质应是战国秦上林苑中一座典型的高台宫殿建筑,五号建筑基址也为战国秦上林苑中的一处建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相关人员撰写的《西安市上林苑遗址六号建筑的勘探和试掘》一文初次公布了上林苑六号建筑基址的地层堆积、建筑遗迹、出土遗物等相关发掘成果,并确认了其性质应为战国秦上林苑中的一座高台宫殿建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相关人员撰写的《秦汉上林苑:2004~2012年考古报告》一书中,集中整理了2004年至2008年秦汉上林苑区域的相关发掘成果,并基于发掘成果对上林苑的兴建与扩展、上林苑的范围与管理、上林苑的建筑与功能、上林苑的逐渐废弃、上林苑与西郊苑的关系、上林苑遗址的保护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公布了上林苑一号遗址、上林苑二号遗址、上林苑三号遗址、上林苑四号建筑、上林苑五号遗址、上林苑六号遗址、上林苑七号遗址、上林苑八号遗址、上林苑九号遗址、上林苑十号遗址、上林苑十一号遗址及东凹里遗址、王寺遗址、小苏村遗址等其它未编号遗址的地层堆积、遗迹、遗物等详细发掘资料,其中,2007年勘探的上林苑八号遗址及上林苑九号遗址均被认定为战国秦上林苑中的高台宫殿建筑;2011年勘探的上林苑十号遗址由于“大匠”陶文的发现,被认定为战国秦上林苑中一处由“大匠”营建的重要宫室建筑,在汉代经过整修扩建后继续沿用;2011年钻探调查的上林苑十一号遗址的年代被初步断定为西汉时期,其性质被推断为西汉国家铸币机构上林三官下辖的一处重要铸钱遗址;2012年在上林苑一号遗址西侧发现了一处夯土台基,在台基西侧、北侧发现了大片池沼类堆积,文中判断该池沼战国秦时期就已存在,此外,还在在上林苑一号遗址建筑基址西南发现了两条战国时期的陶排水管道以及一段战国时期夯土墙,其中一条陶排水管道被确认流入池沼之内,夯土墙被推测为上林苑一号遗址的西侧垣墙。
历史演变:
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上林苑本属秦都咸阳的一部分,咸阳是战国中晚期的秦国都城及之后秦王朝的都城。《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至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亡,其间以咸阳为都共143年。咸阳城的考古发掘始于始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来看,秦咸阳城大致由“渭北”宫殿区,“渭南”宫殿区两大区域组成,上林苑遗址即位于“渭南”宫殿区的范围之内。
目前战国秦上林苑遗址中发现的池苑水体共有7处,其中5处集中分布于上林苑东侧,水域面积达271400平方米,水域附近分布着上林苑四号遗址、上林苑五号遗址、上林苑六号基址;1处位于上林苑西部,水域附近分布着上林苑一号遗址、上林苑二号遗址及王寺遗址;1处位于集贤东村遗址东侧,水域附近分布着集贤东村遗址。其中,上林苑东侧的五处大规模水域不排除最初由人工取土形成大坑,后又以皂河之水引入而形成人造水池的可能性。故围绕以上这些人造水域而形成的的滨水空间区域,应该即是战国秦上林苑中的池苑区域。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战国秦上林苑范围内的大型建筑基址零散分布于五大区域,南部区域分布着上林苑一号遗址、上林苑二号遗址、王寺遗址;北部区域分布着上林苑三号遗址、上林苑八号遗址、上林苑九号遗址;东部区域分布着上林苑四号遗址、上林苑五号遗址、上林苑六号遗址;西部区域分布着上林苑十号遗址;西南端分布着集贤东村遗址。南宋程大昌的《雍录》中记载:“秦之上林,其边际所抵,难以祥究矣。”目前从文献角度来看,仅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的记载可推断出故战国秦上林苑的北部边界应是渭河,目前的考古发现也基本佐证了这一点。根据当前战国秦上林苑的相关考古发现来看,其东段遗存的分布大致以皂河一线为界,最西端可至集贤东村遗址一带,南部遗存的分布边界还尚不清晰。
从战国时期进入秦代以后,咸阳城上林苑范围内的诸多建筑及水域仍被继续沿用,并增筑了阿房宫建筑群。目前的考古发现已初步确认了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建筑规模及基本形制,其夯土台基东西长约1270米,南北宽约426米,残存高度为12米,夯土整体呈三层阶梯状,东、北、西三面均有围墙,南侧存在斜坡状踩踏面,可能尚未建成南部围墙,由于北墙中段最宽处可达15米,且附近还发现有大量同时期的瓦类建筑遗存,故不排除存在廊庑类建筑的可能。
从秦代进入西汉时期以后,秦上林苑部分区域仍被继续沿用,并在武帝时期进一步扩大了规模,新增或扩建了数量众多的大型建筑或其他类型设施,总面积接近2000平方公里。西汉上林苑的主体水域为武帝时期穿凿的昆明池,其范围东西宽约4.25千米,南北长约5.69千米,总面积约为14.2平方千米。两条引水渠均位于水池东侧,水源来自泬水及秦岭石砭峪,五条排水渠分别位于水池的西侧、北侧与东侧。其中东侧的排水渠与通向长安城一带的漕渠相通,水池中还存在四处同时期的岛屿式高地,整体均位于池苑的北半部:一号高地位于水池北岸附近,二号高地位于水池西北部一带,三号高地位于水池北部偏中,四号高地位于水池东北部一带。水池岸上四周至少存在八处同时期建筑遗迹,其中两处位于北岸附近,两处位于西岸附近,两处位于南岸一带,一处位于东岸一带。此外,水池东岸还存在一处三面环水,一面与池岸相连的半岛型水榭建筑,可能为“昆明东观”,即“豫章观”遗址。除建筑遗迹外,昆明池东西两岸还分别立有牵牛、织女两座石像,昆明池北岸置有一座石鲸。除昆明池外,西汉上林苑中还存在初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犬台池、郎池等其它水池。上林苑中的宫观建筑则还包括并不限于昭台宫、储元宫、犬台宫、葡萄宫、宜春宫、扶荔宫、五柞宫、宣曲宫、茧观、平乐观、远望观、燕升观、观象观、便民观、白鹿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樛木观、椒唐观、鱼鸟观、元华观、走马观、柘观、上兰观、郎池观、当路观等。与昆明池相连通的昆明故渠流经西汉长安城南侧的辟雍遗址北侧,天子宗庙以及社稷遗址南侧,其中辟雍遗址建筑遗迹外围还有环形水域围绕。